5月12日,安徽法制报头版报道了濉溪法院“和谐茶室”,全文如下:
“咚咚咚咚咚”大鼓一敲,茶室开聊。 5月10日,濉溪县城西南35公里的千年古镇临涣镇南阁街,在有着百年历史的茶楼里,濉溪县法院的和谐茶室调解点聚集了相当多的茶客。当天法官和特邀调解员调解一起相邻权纠纷,周围的茶客听说后,纷纷前来“说事”,一时间,当事人反倒有点不好意思,很快握手言和。
当天一大早,临涣镇张楼村赵平庄村民黄英(化名)骑电瓶车,赶到相距十几里路的南阁街怡心茶楼内的和谐茶室。因为和邻居李军(化名)闹矛盾,经百善法庭委托,和谐茶室调解点的特邀调解员,这天,要为她和李军做诉前调解。
说起茶楼、茶室,黄英告诉记者,早就听说过,而且临涣镇的民众有着去茶楼喝棒棒茶的习惯,没想到这次自己要打官司了,居然也到茶楼来“说事”。
在临涣镇有着600年的棒棒茶文化。早上5点,很多茶楼就会开门迎客,周围百姓农闲或者农忙之余,都会到茶楼,花上一元钱买上一两特制茶梗,用当地的回龙泉水沏一壶茶,久的可以喝上一天,听听茶楼里的淮北大鼓表演。遇上邻里村民到茶楼来找人评理,大家伙都会热心进行评判,当地人称之为“说事”。
黄英和李军是邻居,黄英的婆婆是李军的嫂子。如此亲近的关系,却因为一条公共道路闹了两年纠纷。原来李军住在黄英家西边,中间相隔一条3.2米宽的公共通道。由于李军3年前开始养猪,并在公共通道上占用1.6米宽度挖了排污沟,黄英觉得不仅猪圈气味难闻,而且沟渠对于自家孩子出行有安全隐患。“儿子儿媳外出打工,我带着孙子孙女在家,还要照顾70多岁的婆婆,很担心孩子出门会掉到沟里。 ”
9点,茶馆里茶客满座,百善法庭庭长丁淑敏和特邀调解员王士宏、吴法正等人围着茶桌坐下,黄英、李军也并排落座,丁庭长先是起身给对面的黄英、李军倒上一壶大碗茶,顿时原本沉默的两位当事人打开了话匣子。“我们之前已经去现场勘察过,气味难闻,而且你们两家中间的公共通道,应该方便大家。 ”丁庭长指着照片中的沟渠,跟李军说起纠纷存在的法律问题。“你们如果今天能够达成调解协议,我们法院可以进行司法确认,同样具有法律效果。 ”
李军一直不表态,这时一个长须白发,举着大烟袋的老者走进茶室,大家纷纷热情打招呼:“德爷,这边坐。 ”这位78岁的“德爷”叫王德友,是濉溪县法院的金牌调解员。听说这天有“说事”,他也过来说道说道。“我家曾遇到类似的事,做人做事要往后考虑,咱家以前也有这样的沟,我都主动填了,因为不能给其他人造成伤害,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……”“德爷”抽着烟袋,跟李军说完,又劝黄英,“他家条件不好,妻子还残疾,你家在填沟时可分担点。 ”
李军深深喝了一口茶,同意了调解员王士宏提出的调解意见:“5头母猪卖了,暂时不养了。 ”黄英见状,也表态:“我家出钱填沟。 ”“不过,沟填上,这条公共通道还是大家共用。 ”丁庭长告诉两人,法院会根据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,做出司法确认,从而发生法律效力,两家都要积极履行。
记者了解到,在这5点开门,晚上8点休息,一天客流量最多时能达千人的茶楼里,濉溪县法院的和谐茶室,从2015年8月设立至今,已经调解了500多件纠纷,包括婚姻家庭纠纷、邻里纠纷、轻微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等,调解成功的共有442件。“当初就是当地有喝茶说事的传统设立了和谐茶室,茶客调解是自发的民众调解,有别于法院的调解,更能符合百姓的心思。 ”濉溪县法院院长黎文彬告诉记者,濉溪县法院建了特邀调解员名册,把当地德高望重、有良好群众基础的乡贤聚集起来,总结归纳每个调解员的特长,并对调解员进行法律培训,让和谐茶室更有针对性地发挥调解作用。
(武新邦 周瑜 本报记者唐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