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 本报记者 李光明 范天娇 “你不打招呼就在我家旁边挖了一条水沟,用来排放猪粪便,气味难闻就不说了,小孩要是不小心掉进去怎么办?”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张楼村村民黄英一说起这条水沟,就埋怨起邻居李军的“不厚道”。 “我们两家之间公共过道有3.2米宽,一家1.6米,我在我家的……”李军刚想辩解,立马被黄英截了话茬:“公共过道那是大家的。” “别急别急,咱们都喝口茶。”濉溪县人民法院百善法庭庭长丁淑敏眼瞅着话锋不对,赶紧拎起茶壶,边给两人斟满茶水边说:“大家都是邻居,有事好好说。” 这是5月10日10时25分,百善法庭在临涣镇怡心茶馆化解相邻通行纠纷时的一幕。 纠纷的起因是,李军为养猪,在公共过道上私开排污沟,对黄英及家人的居住环境和通行安全造成影响。于是,黄英的婆婆向百善法庭提出诉请,要求李军排除妨害。法庭对这起案件进行诉前调解,黄英代表婆婆参与调解。 在征求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,百善法庭将调解室搬到了怡心茶馆的“和谐茶室”,调解桌变成茶桌,桌上还泡着一壶当地的“棒棒茶”,受到邀请的多名人民调解员和当事人一起,边喝茶边说事。 丁淑敏将前期现场勘查的照片在茶桌上一字排开说:“这条水沟正好建在道路上,口子开得这么宽,确实有安全隐患。”而后,丁淑敏又举了去年法庭审理的一起幼儿坠落沟渠致死案,现场以案释法。 听完案例,李军有些不淡定了,端起碗茶闷了一大口。“小黄的婆婆是你嫂子,往上看,祖辈关系紧密,往后看,她家小孩还喊你一声姥爷,都是一家人呀。”人民调解员王士宏从亲情角度,劝说李军退让一步。 “说得对啊。”旁边的茶客也忍不住凑上前来,想要评评理。 78岁的调解员王德友叼着烟袋说:“我家门口以前也有一条沟,我自己给填上了,万一发生意外可不得了。既然填沟是黄英受益,我建议这个钱黄英出。” “这个没问题。”黄英一口答应。 “好吧,我同意。”李军也松了口,跟黄英不约而同端起茶碗,“一碗泯恩仇”。 10时50分,在法官与调解员的共同努力下,黄英和李军达成和解协议,约定在公用通道下埋设下水管道,费用由黄英出;李军将养猪场迁出居民区。 这是百善法庭2015年8月在怡心茶馆挂牌成立“和谐茶室”调解点以来,成功调解的第442起矛盾纠纷。 茶楼老板娘张素侠告诉记者,镇上的群众从明代开始就有喝茶的习惯,至今已沿袭600多年。茶馆平均每天接待500多名茶客,花一元钱就可以喝一天。 濉溪县法院院长黎文彬说:“老百姓遇上事喜欢到茶室里找茶客们评评理,自发形成喝茶说事的功能。百善法庭将法律与民情相结合,探索出茶室调解法,聘用一批热心公益、群众认可、德高望重的人员作为法院特邀调解员,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的培训。法官指导或是委托他们,就地化解乡镇、农村一些相邻关系、婚姻家庭等易审难结的纠纷。” 丁淑敏说:“所有调解协议都要经过司法确认,与法院生效判决具有同等效力。矛盾纠纷融于杯盏之间,当事人没有顾虑,也不伤和气。” (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) 本报濉溪(安徽)5月11日电
|
|